1 20 50 150 500
欢迎来到存起来软件站,找素材,搜软件,就上存起来软件站!
当前位置 >Home >教案 >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
九年级上语文教案(二)教案
文档预览
文档内容

九年级上语文教案(二)

第一单元

单元教学目标

一、神奇的大自然令人憧憬、向往,面对它,人们总会产生

不尽的遐想。学习本单元,会使学生感到生动、有趣,从而诱发写作欲望。

二、 诗歌,具有优美的意境,蕴含着丰富的感情。语言精练。含蓄、形象、富有音乐美。多读一些好诗,对陶冶人的情操,学习语言、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,是极有好处的。

 三、学习本单元,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。

四、诗词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,在学习本单元时,特别注意品味诗词的语言,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。

单元教学课时安排

共安排 9 课时

1.《沁园春 雪》2课时    2.《雨说》2课时   

3.《星星变奏曲》2课时   4. 外国诗两首2课时

课前准备

1.《沁园春 雪》 FLASH课件  2.《雨说》PPT  MP3课件

3.《星星变奏曲》MP3课件  4. 外国诗两首PPT  MP3课件

 

第一单元

 

1.沁园春

教学目标

知识目标: 1、写景、议论、抒情的表达方式   2、背诵课文、默写课文
能力目标:理解背景、把握大意
教育目标:热爱祖国大好河山,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
重点、难点: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

教时:两课时
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第一课时

教学步骤

一、检查预习   1、指名朗读课文   2、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。

二、题解与背景

1 PPT 课件展示  了解背景。

2. 本文体裁词。词又叫诗的别体,长短句。沁园春,词牌名。
三、读课文,整体感知课文内容
    
这首词分上下两阕,各写什么? 上片:描写北国雪景; 下片:纵论历代英雄

四、研究下列问题
1
、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?
2
、作者以统领下文,都望到了什么?(长城、黄河、山脉、高原
  
这些景观大势磅礴,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、雄伟的气魄,是实写。

3、哪几句是虚景?

4、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?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?(山舞银,原驰蜡……) 

5、在下片中,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?它领起哪些句子?(惜)

6、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?

诗人描写北国雪景,有雄壮之气势,豪放的风格,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,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。

 

第二课时

教学步骤

一、重点词句子的理解。

1山舞银蛇,原驰蜡象的含义。

2江山如此多娇,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。承上启下,过渡作用

3、结句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有何寓意?

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,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。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。

二、作业。  1.背诵这首词。

2.知识延伸   PPT课件

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。
看红装素裹,分外妖娆(rào)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,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

白色外衣,格外娇媚。
竞折腰折腰,倾倒,躬着腰侍候。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。
秦皇汉武秦始皇嬴(yíng)(前二五九——前二一○),秦朝的创业皇帝;汉武帝刘彻(前一五六——前八七),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。

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、才华。略输文采,是说秦皇汉武,武功甚盛,对比之下,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。
 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(五九九——六四九),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;宋太祖赵匡胤(yìn)(九二七——九七六),宋朝的创业皇帝。
 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。风骚,本指《诗经》里的《国风》和《楚辞》里的《离骚》,后来泛指文章辞藻。
 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”(见《汉书匈奴传》),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。
  成吉思汗(hán)元太祖铁木真

只识弯弓射大雕雕,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,善飞难射,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。只识弯弓射大雕,是说只以武功见长。

 

2、雨说   

——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

 教学目标

    1.学习拟人、比喻、反复等修辞手法

    2.理清创作思路 3.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,要求读准字音,读出停顿。    

    4.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,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。

    5.通过学习诗作,培养热爱生活、热爱自然的感情。

 

第一课时

一、导入新课   PPT课件展示

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。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。

1作家简介   PPT课件展示

郑愁予是台湾诗人,本名郑文韬(tao),祖籍河北,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。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 

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;抗战期间,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。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;19年随家人去台湾,一面学习,一面写作,并受到纪弦的赏识,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,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。   

2、有感情地朗读诗歌。

3.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。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,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。

a.第一部分:(一至三节) 雨的到来

b.第二部分:(四至五节) 雨的邀请

c.第三部分:(六至八节) 雨的来意

d.第四部分:(九节)     雨的祝福

4.提问: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?是什么修辞手法?

是第一人称写作,是拟人。题目是雨说,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,直接抒情。

5.提问: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?    

合作讨论,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:田圃、牧场、鱼塘、小溪。

6.说明诗作开篇点题,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,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:田圃荒凉,种子禁锢;牧场枯黄,牛羊绝迹;鱼塘低浅,游鱼缺水;小溪干涸,水落石出。

在教师的讲解中,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,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。

7.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。

合作讨论,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:田圃泥土润如油膏,牧场新苗添绿,池塘鱼儿欢腾,溪水叮咚流淌。

8、齐读第1-5

提问:雨让大地生气勃勃,那么在诗人笔下,雨是什么样子的?让学生从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嗅觉等方面来描述。

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《春》中描写春雨的内容。

回答提问:视觉上,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,表现雨的细密;听觉上,走得很轻,而且温声 细语的,表现雨的淅沥;触觉上,亲一亲,表现雨的轻柔……

 

2课时    

教学步骤

1.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,可选择集体、个别、自由朗读的方式。要求:字音要读准;停顿要恰当,句子的层次要分清,做到不添字、不漏字、不倒字。

2.在大地的期待中,雨悄然来到,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。

提问:雨的家乡在哪里?它是怎么长大的?

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,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。认真听教师的讲解,领会白云笑着的深刻含义。(白云是自由的象征,雨在白云中孕育,自由、幸福地成长。)

3.提问:雨做了这一切,它的来意是什么?

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。引导并点明寓意: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,自由自在、快乐地生活。

4.讲解并提问: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、石狮子、小燕子、旗子见到春雨后的场面,运用什么修辞手法?   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。柳条儿笑弯了腰,石狮子笑出了泪,小燕子笑斜了翅膀,旗子哗啦啦地响

5.组织学生讨论: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,春天的声音就有了/只要你们笑,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?      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,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,因此,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、快乐的愿望,大地就有希望了。

6.提问: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?

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。

7.提问:雨的祝福是什么?如何理解?

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,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。

8.讲解诗歌的寓意:

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,赋予雨以象征意义——牺牲自己的生命,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、幸福的信念和理想。

本课总结

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。全诗共九节,以题目雨说开篇,并通过雨说的反复,贯穿诗篇,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。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,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,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,塑造了~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。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、清新活泼的气息。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,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,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的把握。

作业:熟读并朗诵诗歌。   2、完成课后练习。

板书设计   PPT课件展示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3、星星变奏曲      

教学目标:1、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    2、理解变奏曲的含义

          3、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  4、珍惜美好生活

重点难点:暗喻句子的含义

教学过程

一、题解与导入

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《天上的街市》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,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,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今天我们来学习《星星变奏曲》这一首诗,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
二、朦胧诗  PPT课件展示

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,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,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。作者江河,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。

三、 MP3播放录音

 读诗歌,整体感知、讨论

1、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?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?

(象征着光明,象征着美好的事物,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)

2、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?

(都用如果-----谁还需要---还会---”开头;从第五行看,有变化,用谁不愿意谁愿意

四、问题研究

1、这首诗为什么题为《星星变奏曲》?

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,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,委婉抒情。

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,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,有同样的韵律。但上下两节的情境,意味发生了变化,如用谁不愿意谁愿意就不同了。(句式、词语)这种情形如同音乐,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。

2、诗中多用比喻,理解一些句的寓意:如: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

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

五、练习: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。

练习二:PPT课件展示

1柔软得像一片湖,把夜晚的安宁、平静、柔和、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,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。

2、这是将鸟落满枝头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,以想像中春意盎然,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,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。

3、这两句诗,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、白丁香的朦胧,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好意境,表现了春天迷离的美之美,光明

4、外国诗两首

蝈蝈与蛐蛐     

教学目标:1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    2、分析写景诗的意境

重点难点: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

课时安排  1课时。    
教学内容和步骤

一、导入新课。
    
同学们,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——济慈(板书)创作的十四行诗《蛔蝈与蛐蛐》
 
二、教读新课。

1MP3播放录音。    指名朗读这首诗。正音。
2
.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。引导学生阅读注释,教师补充。 PPT课件 
3
.学生朗读,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,注意处理朗读语调,

4、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?

(提示: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,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;动静相衬,意境优美。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盛夏——蝈蝈的乐音
   
 PPT课件    大地的诗歌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充满生机
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严冬——蛐蛐的歌儿

5.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。
      
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,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,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,并提高人们的思想。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,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,永不停息,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,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。
 6
、尾声: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。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。
   
这是诗人的联想,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。点出起伏不停,点明中心:从来不会死亡,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。
三、布置作业。熟读成诵。  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一、作者简介:

叶塞宁,俄罗斯诗人,他的诗感情真挚,格调清新,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。

二、赏析,归纳这首诗的内容,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 PPT课件

第一节:写夜的静谧

第二节:写溪水的歌唱 (以动写静)        静谧

第三节: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美丽

第四节: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

三、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:

1、用自己的话,描绘所写的夜景  2、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

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、宁静的心境。

特别说明:

本站所有资源仅供学习与参考,请勿用于商业用途,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!

本站为非营利性站点,所有资源均是网上搜集或私下交流学习之用,任何涉及

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,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!本站仅仅提供

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,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。所有资源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。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版权利益,敬请来信联系我们。我们会在收到信息三天内给予处理!

本站提供的普通下载点可能造成多线程类的软件无法下载,建议直接点击或另存为下载!

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及时联系513175919#qq.com(#换@),我们将尽快处理。

猜你喜欢

Top